当前位置:首页-旅游信息-扶贫开发幸福嬗变生态旅游富民靓村
 
扶贫开发幸福嬗变生态旅游富民靓村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5-04-01 点击:

    本期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为您讲述“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永定古村南江村和平遥古城的变迁。赤溪村经过30年的扶贫开发,走出了一条谋求“百姓富、生态美”的独特发展之路。村民们已告别了山上低矮破旧的茅草房,住进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两层新楼房。南江村通过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村,“美丽风景”变“产业”,一个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呈现在世人面前。古城平遥正通过网络、会展、物流等活跃在世界舞台上。

【扶贫开发】宁德赤溪村百姓富生态美

沿着弯弯曲曲却平平坦坦的水泥公路盘山而上,盘旋20多公里后,一座上书“中国扶贫第一村”七个大字的石碑映入眼帘。车过石碑,福建宁德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就在眼前。

19846月间,一封《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来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反映了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民贫困的生活状况。由此,贫困地区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官方启动全国规模的扶贫工作,赤溪村也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中新社记者近日赴当地采访,只见村道两侧绵延的是一片片茶园和果树,而一栋栋三四层的徽派建筑民居从街头延伸至街尾;九鲤溪和下山溪绕村而过,溪瀑景观奇特,溪水清洌透澈。

赤溪村,这个“中国扶贫第一村”已是一个山环水绕、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

“现在,生态旅游火热,‘农家乐’生意挺好,家里一年可以赚个两三百万元(人民币,下同)。”24岁的畲族姑娘李海燕告诉记者,这对她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30年前的赤溪村是另一番景象:村民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聊起过去的穷苦生活,当地畲民记忆犹新,“以前住的是茅草屋,点煤油灯,吃地瓜配野菜。”

19955月,下山溪22户畲民成为福建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实施对象,告别了山上低矮破旧的茅草房,整村迁到处于赤溪村中心地带的砖混结构两层新楼房。此后的20年,12个自然村350多户畲民陆续迁至赤溪行政村所在地,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彻底告别穷山恶水。

“造福工程”的实施,成为赤溪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开始。数据显示,2014年,赤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674元,是1984166元的70.3倍。

历经30年来的扶贫开发,赤溪村实现了由深山穷村到美丽畲寨的幸福嬗变。官方称,正是生态旅游的开发,让赤溪村走出了一条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

让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是,这个畲家村寨已获评为福建的“省级生态村”,蝴蝶坪、杜氏生态农庄、天韵生态茶庄园、生态峡谷探险、CS基地、竹筏漂流……一个个生态休闲项目在这里落地开花,使赤溪村日益成为宁德市旅游新的聚宝盆。

赤溪村的嬗变,吸引25岁的大学毕业生杜赢去年7月回村当起了农民。“村里几乎每家都种茶,却没加工厂,我觉得是个机会。”他筹集近百万元,创办了村里唯一的茶叶加工厂,白天做白茶加工,晚上处理网络订单,“相信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赤溪村越来越好,游客会越来越多,今后还想在村里再承包一家餐厅。”李海燕笑着说,这比自己到外面打工强多了。

因为生态美、畲族风情浓,赤溪村的乡村游方兴未艾。依托旅游的发展,赤溪村已经兴办了18家“农家乐”。

村中,畲家茶叶店、畲族小吃、畲家民宿,鳞次栉比。不少畲民还将土地出租或入股农业合作社,自己到旅游公司上班,过上了一手收田租、一手领工资的新生活。

“农闲的时候,我和妻子一起在旅游公司上班;农忙时,就回家管理琯溪蜜柚和茶叶,一年收入也有12万元。”村民钟而钊说,和他一样在旅游公司上班的畲民有十多人。

目前,赤溪村正规划打造畲族风情休闲旅游乡村,重点发展以旅游休闲、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同时,该村集体成立公司,整合现有土地资源,进行统一开发利用、招商引资,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

“自然生态是赤溪村的优势,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对整个环境、资源不会破坏。”福鼎市农业局下派到赤溪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王纯华向记者表示,将着重把村庄打造得更加优美,让游客来这边看到的都是山青水秀。(中新社电吕巧琴 叶茂/文)

【生态旅游】美丽风景变产业成就美丽南江

“我常打电话给孩子,告诉他们村子里的新变化。”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南江村里,吕满英老人趁着好天气,和几位老人家一起晒太阳。

吕满英虽已是74岁,村里的新鲜事却都记在心上,“路边的太阳能路灯是年前装好的。”看着日渐增多的游客,她颇为自豪,“这里哪都好玩,我就像住在了公园里。”

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永定景区中心位置的南江村,十年前,交通闭塞,猪圈、茅厕臭气熏天,一度让不少村民搬离家乡,外出谋生。提及过去,在村委会做了半辈子文书的江建波也连连摇头,“不论晴天下雨,村子里走上一圈,裤腿肯定裹满泥土。”

2006年,南江村迈开了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村的步伐。村民们自发参与,拆除全村茅厕200多间,新建公厕11座,修建排污沟5400米,并全面清理河道。

环境整治,还乡村“青山绿水”。如今,南江村被评定为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获得了“全国生态文化村”的殊荣,还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生态好了,不少村民选择回乡发展。下一步,我们要让百姓富起来。”南江村村支书江道明表示,希望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旅游产业,“鼓励村民依托土楼资源发展‘农家乐’,通过发展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

好风景好生态,让南江村人享受到了“绿色福利”。

随着乡村游的兴起,在村中生态林里养蜂已有20多年的村民江庚生日子越过越甜蜜。今年过年,他全家从旧屋搬进了新房。他的山桂花蜜更是俏销,一年产出4000斤还不够卖,成为进村游人抢购的土特产。“村里已有一些人跟我学养蜂、养画眉,我要争取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已是村中勤劳致富带头人的江庚生说。

距离南江村20分钟车程的永定区下洋镇富川村,也是一个矗立着幢幢土楼的客家古村落。“把土楼开发好又保护好”,土生土长的“土楼人”胡军将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2011年,42岁的胡军凭着一份割舍不了的乡愁,回到从小居住的“水源楼”,开办起“农家乐”。经过两年时间的经营,富川“一甲土楼”休闲旅游度假村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走进富川“一甲土楼”休闲旅游度假村,只见三层高的土楼,被改造成一层餐饮、二三层客房的复合式旅馆。胡军说,“要想感受原始的客家生活,来这准没错。”

“春节期间,富川游客量达到5万人。”今年春节假期,身为富川“一甲土楼”休闲旅游度假村负责人的胡军忙得不可开交,“最多一天接待了2000人吃饭”。

站在度假村露台上,看着四周风景如画,胡军说,度假村背后有200多亩果园,各种瓜果采摘节也会吸引游客。“这些都得益于村民的自觉保护,生态家园的开发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山水、民风都还在,富川应该被全世界看见。”胡军满怀期待。把游客从单一的看土楼吸引到土楼里吃住玩,发展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是胡军的终极目标。

“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土楼之乡”永定近年来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先后开展造纸、水泥、化工、石材等行业综合整治,关闭污染企业;在招商引资中,坚持环保评审“一票否决”,以优质项目替代污染企业,GDP的“底色”加速变“绿”。

“美丽风景”变“产业”,一个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福建”在永定得到很好的诠释。(中新社电钟旖/文)

【古城平遥】从“票号之都”到国际小城

初春,山西平遥古城迎薰门城门洞下,旧时晋商车队碾压的车辙已被护栏保护起来。如今,这座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小城正通过网络、会展、物流等活跃在世界舞台上。

数百年前,作为中国著名商帮之一,“晋商”们从山西各地出发,他们从贩运茶叶、食盐起家,直至开设票号,从“货通天下”至“汇通天下”。

彼时,平遥城内票号林立、商号云集,一条票号总部聚集的街道被后世称为中国“华尔街”。

清末民初,在现代银行的冲击下,固守传统的山西票号衰落。票号之都平遥空余深宅大院,财富和声望随水东流。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平遥再次逐渐吸引世界目光。古城墙下,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游人往来如织。

2001920日,首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开幕,来自法、美、德、日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摄影师和国内4000多名摄影人士参与其中。十多年来,马克•吕布、阿尼亚茨、郎静山等中外摄影名家陆续前来。借助摄影大展,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认识了平遥。

当地居民雷鸣说,摄影展不仅给平遥人带来收入,更缩短了平遥和世界的距离。外来的信息和思维,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

刘文涛从小对古兵器情有独钟。2010年,他在古城内开设一家“古兵器博物馆”,收藏各时期冷兵器,并坚持古法铸造刀剑。

刘文涛说,他曾考虑在省会太原开博物馆,但最终落户平遥。现在看来,选择平遥是明智的,它虽然是一座小城,却是面向世界的。

多年来,刘文涛先后受到意大利、瑞士、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邀请展示藏品。现在,一些外国朋友成为博物馆粉丝,通过网络关注博物馆动态。

平遥和外界的常态交流,正吸引更多外国人驻足此地。2006年,法国人白美仙慕名观看摄影展。作为上世纪80年代来华留学生,白美仙走过中国很多地方,但对平遥情有独钟。白美仙说,或许上辈子她是一个平遥人。2012年,白美仙开始用相机记录普通平遥人的生活。白美仙说,借助摄影,她和当地人成为朋友,并建立长期联系。

2001年开始,张国田就担任摄影展艺术总监。在他看来,经过14年的历练,平遥逐渐成为国际摄影人互相交流的重要场所。

                               来源:中国新闻  2015-03-31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
建议使用1600*900像素、IE9.0以上浏览器
版权所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书馆 Yan Bian library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文化东街399号
吉ICP备07003547号-1 吉公网安备 22240102000015号
办公时间: 夏季 8:30-17:00 , 冬季 8: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