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农业信息-现代农业:拓宽强农富民渠道
 
现代农业:拓宽强农富民渠道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5-03-17 点击:

       阳春三月,广袤的田野到处洋溢着泥土的芳香。在垄堑纵横交错的田地里,在农资经营的店里,春耕备耕的农人来来往往,既有选良种、购化肥的,也有积极包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准备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家看起来似乎比往年忙碌得更有劲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沐浴着温暖的春光,记者在皋兰、西固的农村看到,出现了农民增加土地流转面积、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引进推广优良品种等喜人局面,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村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结构调整:铺就增收致富路
  “一斤韭黄十几块,一亩地的设施韭黄至少能卖1.3万元钱,抵得上3亩地的设施西甜瓜,侍弄起来也没那么麻烦。”皋兰县黑石川乡红柳村村民魏永山说。种了多年的西甜瓜,经济效益上虽然不错,但连茬种,产量上有所减少,魏永山早就想换个经济效益更好的品种来种,但又担心自己一家种植新品种,规模上不去,不好销售,只得作罢。正好去年政府号召村民们发展经济效益更好,来钱更快的韭黄产业。魏永山在村上第一家报了名。在政府的扶持下,今年魏永山已经种植了四亩地的大棚韭黄,开始发展韭黄产业。魏永山的产业结构调整,只是皋兰县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简单缩影。
  记者了解到,皋兰县在去年发展的千亩韭黄产业基础上,今年又新增韭黄育苗面积500亩,定植1500亩,建设绿色韭黄示范园,以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今年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0.6万亩、设施农业面积0.1万亩,培育主导产业村40个;建设绿色韭黄示范园,新增韭黄育苗面积500亩,定植1500亩;新增林果基地3000亩。逐步提升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
  我市在一号文件中也适时提出壮大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走转型发展的路子。即建设4个千亩蔬菜标准园和3个千亩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新增蔬菜面积3.5万亩,总产量达到280万吨以上,建设1个千亩百合种植标准园和七里河百合鳞片繁育母籽基地,推广先进种植和繁育技术,着力解决百合连作障碍、种球退化、品质下降等问题,实现提质增产,推动兰州百合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提高百合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实施50万亩全膜双垄玉米、54万亩脱毒马铃薯推广项目。
  科技支撑:凝结区域拳头品牌
  春耕之际,市农研中心蔬菜站的技术人员来到西固区金沟乡,实地测土配方,进一步推广新技术。据介绍,兰州百合从小母籽到成品上市要历经7至9年,若遇到秋季干旱,不仅会影响到当年的收成,也会影响到今后几年的发展,对广大百合种植户和百合经销商都无疑是打击。为了改变百合发展的尴尬境地,我市今年扩面推广集成技术:秋冬覆膜栽培、秸秆覆盖栽培、化学肥料克服连作障碍及配方施肥等技术,在七里河、西固百合种植基地快速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初春的什川,放眼望去,一排排连片的高架大棚将块块畦田严严实实地遮挡了起来,如一条宽宽的银河,在阳光的照耀下反衬着耀眼的光芒。特别是在什川镇上泥湾村,一座座用崭新的钢管建成的标准化双杆四膜高架大棚显得尤为壮观。大棚内,绿油油的茄子、龙斗秧、西甜瓜长势格外喜人。在皋兰,双杆四膜高架大棚等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为科技创新写下了鲜活注脚。
  什川镇上泥湾村村民魏万鹏告诉记者,由于双杆四膜大棚能将春茬作物提早半月上市,在价格上抢占先机,又能延长秋茬作物采摘期20多天,一亩地的双杆四膜大棚比普通大棚多收1万元钱。此外双杆四膜虽有代替日光温室的作用,但在建设成本上只有5000—10000元钱,不到日光温室的二十分之一。
  据了解,我市今年全力抓好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和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4个,遴选科技示范户3050户,增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引领作用。
  土地流转:由亲戚圈变成“联合体”
  “强化政府监管职责,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这是我市今年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走进位于西固区河口乡张家台村的千亩现代生态农业循环产业示范基地,翠绿的乳瓜、金黄色的番瓜、红红的草莓,将一座座标准化大棚装点得如同盆景一般。该基地目前已流转土地500亩,今年再流转830亩,是兰州地区首家将现代有机农业生产、农业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复合型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通过向当地农民提供种子、肥料等农用物资,农民提供劳动力,由农民无偿使用日光温室,生产的蔬菜由公司高于市场5%的价格进行统一收购,不仅创新了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盘活农村土地、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使土地、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而且创新了农民收入增加方式,通过经营日光温室,生产有机蔬菜,充分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土地由以前的亲戚圈里耕作变成了有组织增收致富的“联合体”。
  而在皋兰县,将引导农户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为家庭机械化作业提供租赁和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率。积极推广机械作业新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创建机械化作业示范县。引导非公经济实体投资发展种子种苗、饲料肥料、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农业服务。发挥“土地银行”的作用,鼓励承包经营权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年内建立规模经营示范点6个,土地流转率达到20%。
  新型农民:用技能建设新农村
  “我们这边种熊猫豆的人很少,很多人想买来熬粥喝都不方便,去年我随便在地边种了几颗,没想到卖得挺好,一斤7元钱呢。所以今年我从宁夏引进新大豆种子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熊猫豆的种子,准备和大豆一起种上一亩地,年底应该会有个好收成。”皋兰县忠和镇六合村村民梁兴全在自家的旱砂地里一边种大豆和熊猫豆一边对记者说道。在六合村,村民们主要以种植旱砂地西瓜为主,如今,村民也开始慢慢引进蔬菜、豆类等新品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好,要下大力气多学习,多种地,争当新型农民。”梁兴全自豪地说。我市今年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5万人,就业创业培训2500人,农业科技培训3.5万人次,让农民用新技能建设新农村。
  记者从西固区召开的农村工作会上了解到,该区从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机制入手,整合培训资源,以农村主导产业和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实施到人、到户、到产业的示范性培训,加强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和农村经纪人等人才培训,年内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创业就业培训3000人以上,农业科技培训5000人次。皋兰充分发挥县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加强农民技术员、防疫员、信息员的教育培训,重视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作用发挥,解决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使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人口总量的2%左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有了新政策、新农民、新思路,相信我市农业、农村一定会有新发展。农业效益会更加提高,农民群众会更加富裕,农村会变得更加美好。
    源地址:松际农网 2015-03-17 10:26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
建议使用1600*900像素、IE9.0以上浏览器
版权所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书馆 Yan Bian library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文化东街399号
吉ICP备07003547号-1 吉公网安备 22240102000015号
办公时间: 夏季 8:30-17:00 , 冬季 8: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