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参考信息-农业参考信息第三期
 
农业参考信息第三期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5-01-05 点击:

6.gif

    

 

农业要闻

u    明年“三农”改革三大看点:农业科技是关键

u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述评

u    专家点评四种新型农业形态

u    评论:农业现代化如何破解“紧箍咒”

 

致富向导

u    王金燕:推广种植技术帮助农民致富的领头人

u    吉林辽源凤阳村:流转“刨金”富了农民活了村

u    吉林扶余市:串串“金疙瘩”

u    吉林长春德惠市福来村农民种黄芪年赚百万

 

园艺特产

u    农民致富的金钥匙敦化市发展园艺特色产业

u    小麦玉米生产中推广的几项新技术

u    汪清县朝阳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申报国家级示范社

u    “黑蒜”制品项目打造山东莱芜农业经济新增长点

 

农业要闻

 

明年“三农”改革三大看点:农业科技是关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2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总结2014年农业农村工作,研究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全面部署明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从会议内容可以看出,明年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其中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三大看点值得关注。

  看点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被列为明年工作的第一条。

  会议提出,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支撑,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加快推进农牧结合。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会议强调农业产业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是要帮助农民把利润留在手里。”中国人民大学农学院教授郑风田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农民通过合作组织可以搞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生产之后自己搞配送、直销等,减少中间环节,可以分享更多收益。”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也对上证报记者表示,“第一产业(农业)利润率远低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利润率在社会平均利润之下,第三产业(服务业)借助题材创新往往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以上的利润。因此,唯有通过‘一产三产化’才有可能实现安全农业的可持续性。”

  温铁军认为,日韩全面开展购销超市、金融保险、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养生体验、生态景观等农村第三产业,都有效地帮助农民增收,值得中国借鉴。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已取得一定成果,截至11月底,全国已有家庭农场87.7万家、农民合作社126.7万家、龙头企业12万多家。

  农业部前不久发文力推休闲农业,下一步休闲农业将成为政策扶持重点。

  看点二:农业科技是关键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昨日在套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发展转方式就是要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可见,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此,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和创新将是明年“三农”工作的重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依靠科技支撑”,而农业部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强调明年工作重点时,农业科技也占据了很大篇幅。其中提出,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强化农机作业薄弱环节与后续服务,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

  不过,中央党校巡视员、研究员曾业松对上证报表示,“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潜力巨大。重点是要在生物、信息、机械等技术的创新上下功夫,在科技与金融结合促进成果转化推广上下功夫,在技术集成再创新上下功夫。”

  看点三:农地改革继续推进

  今年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出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改革方向确立。

  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透露出的信息来看,明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将继续深入推进。

  会议提出,要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粮食和农业为主,避免“非粮化”,坚决禁止耕地“非农化”。

  “目前各地土地流转太快,垒大户现象突出,这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因此,会议强调,引导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郑风田说。

  韩长赋昨日向全国人大报告说,2015年将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抓紧修订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韩长赋说,2015年,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将进一步扩大,再选择810个省份开展整省试点,其他省份每个地市选择1个县开展整县试点,覆盖面积达到5亿亩左右。

  另据了解,中央深改小组在今年9月份审议的《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以及12月审议的《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均有望在近期公布。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2014-12-25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述评

今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

  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空间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粮食产量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2亿斤,增长0.9%

  终于,农民期盼的粮食产量“十一连增”落了听。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侯锐认为,政策稳定、措施到位,使粮食生产获得重要支撑。

  政策是农民抓粮种粮的“靠山”。今年以来,中央安排的农业“四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经下拨农作物种粮补贴资金214.45亿元,实现了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全国覆盖。

  抗旱保丰粮,是今年粮食丰收的又一特点。据统计,今年19月,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4899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9%;绝收面积285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2%

  大旱之年夺丰收,基础设施建设牢靠是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水利对粮食生产贡献率达到40%以上。2011年到2014年,全国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近60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90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300多亿公斤。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提供了空间、留出了余地。

  农民收入“十一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望缩小到31以内

  伴随着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十一连快”,增幅将连续5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望缩小到31以内。在种植业、外出务工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推动下,农民收入不再局限于田间地头,实现持续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2.8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叶贞琴表示,今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增产增效明显。截至20146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3.8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比2008年底提高20个百分点。

  家庭经营收入已占农民收入半壁江山。上半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万亿元,同比增长9.5%,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1.4个百分点。“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这为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创造了条件。”中央党校农村问题专家曾叶松说。

  休闲农业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目前我国已向社会推介10个中国最美乡村和108个中国美丽田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上半年全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近5亿人次,营业收入近1500亿元,增速超过10%,带动3000万农民受益。

  叶贞琴认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新的动力和条件。

  农村改革扎实稳妥推进,成为“三农”发展的亮丽风景

  无论是粮食产量“十一连增”,还是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其核心动力是不断深化的农村改革。

  早在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就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做出了部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问题专家赵阳表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

  回望今年,承包地确权登记全面推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型经营主体改革不断深化,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中央对于土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紧锣密鼓。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12月,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中央提出,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更多考虑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严之尧表示,“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农村制度改革必然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制度条件。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在经济新常态下步入转型关键期,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必须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来源:新民网 2014-12-26

 

专家点评四种新型农业形态

从东北大农机轰鸣着收获的玉米地,到长三角地区无土栽培的立体“蔬菜工厂”;从上海郊外可供市民放松身心的季节性湿地——“稻田”,到彩云之南花艳茶香的壮美高原……近年来,我国各地涌现出许多新型农业形态,黑龙江规模农业、浙江精细农业、上海都市农业和云南高原生态农业是其中杰出代表。农业专家认为,无论哪一种农业形态,都是在探索如何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以黑龙江、新疆为代表的规模农业模式,是基于地广人稀、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的条件发展起来的。“在这些地方,一家种几百亩地是可能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都是这种农业模式。它的优点是效率高、一个农民可以种很多地。”郑风田说。

  “规模农业解决的是未来粮食要怎么种的问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指出,种粮食的比较效益偏低,只有进行规模化生产,才能获得可观收入。尤其在当前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规模农业能够更好地应用机械耕种。

  专家指出,规模农业主要存在于水稻、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品生产领域,也有一些地方的畜牧业也是采用规模化的养殖方式。

  立体农业、无土栽培、精品园区……与规模农业不同,浙江的精细农业更加注重集约化发展,“螺蛳壳里”做出“大道场”。专家认为,精细农业的发展是基于人多地少、工业发展不断挤占农业用地的现实,通过提高农业的亩产效益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工带农促进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

  “讲究商品意识,在有限的土地上取得最高的收益,这是东亚小农普遍采取的模式,在有限的几亩地上做文章,投入智慧,依靠科技,精耕细作。”郑风田说,这些地方的农民、企业对市场需求琢磨得多,和农科院等部门联系紧密,很多农产品都有新奇特优的特点,比如新品种的蔬菜、水产、野味等,在满足消费者“尝鲜”的同时,也得到理想的经济效益。

  “保障线”与“风景线”,是上海都市农业的两个关键词。这种农业模式兼具两种功能,即保障生产和休闲旅游的功能。

  “‘保障线’方面,比如上海人喜欢吃绿叶菜,完全靠外运不稳定,因此保留了一部分城市菜地,九成绿叶菜由本地供应,其中有一系列创新,包括淡季绿叶菜种植的价格保险和气象条件保险。”党国英说。

  在“风景线”方面,都市农业还是城市生态及旅游观光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稻田是城市的季节性湿地,果林、池塘等与农家乐、渔家乐结合,形成城市近郊特有的风景线。

  蒙自石榴、漾濞核桃、古树普洱茶……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彩云之南的绿色、生态农产品逐渐走上全国百姓的餐桌。

  “在云南、贵州、西藏等地发展生态农业,因为这些地方工业少、污染少,生态环境好,有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的优势,能做成其他地区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郑风田说,生态农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中西部地区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不过,农业专家也指出,当前几种新型农业模式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如规模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土地流转,而一些地方还在观望;都市农业受到城市土地扩张的“蚕食”;一些地方精细农业发展的同质化问题突出,创新、创意性不足;生态农业由于缺乏经济、有效的化肥替代品,防虫害病害的栽培技术有待研究,产品营销体系尚不健全,好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今后应在加快土地流转、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完善营销体系等方面着力,推动新型农业模式发展。

来源:西南商报  2014-12-24

 

评论:农业现代化如何破解“紧箍咒”

 “农业要从传统的第一产业涅槃为“第六产业”,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土地信贷抵押、土地规模化经营等制度创新,成为吸引城市工商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的先决条件。一系列围绕土地展开的探索性改革,主要是为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实现规范化经营权流转。”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今年“三农”绩效进行评估总结,对明年“三农”工作重点作出部署。虽说农村工作会议与一般人的关联度远没有上周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那般直接,但农业是物价稳定的基础,农村是国家的广阔天地,农民安康是社会安稳的前提,因此关注国家的“三农”现状和趋势,就是关注我们的切身利益。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牧副渔全面丰收增产,让全社会粮食及主副食品供应丰富且价格稳定,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农业农村发展延续11年来,总体状态未有继续恶化之势头,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稳控物价提供了支撑和底气。

  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均数的1/31/4,为收获同样的单位粮食产量,我国使用的化肥数量是世界均数的4倍,使用农药的利用率不足世界均数的一半,造成地力持续下降,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主要农产品虽然连年丰收,但农产品价格长期国际国内倒挂,“黄箱”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扭曲的各类涉农政府补贴)使用已逼近极限。

  再有,由于人多地少,致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务农对农村青壮年没有吸引力。眼下,2.7亿农民工占农村总劳力约一半,而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另一半农村劳动力,仍有近六成没有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谁来种地”的矛盾有增无减。总体而言,当下我国农业同时面临生态“天花板”、补贴“天花板”和劳动力年龄“天花板”的三重挤压,若再不借助目前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总体稳定趋好的有利时机,尽快补上农业现代化之短板,避免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由此可能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以及现代化进程受阻,并非危言耸听。

  何以破解阻碍农业现代化的“紧箍咒”?唯有深化农村改革。如果说,2004年以来的前十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要致力于增加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并初步使农业恶化态势得到遏制且逐步有所好转,那么,以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为起点,在未来的十年间,在继续巩固和确保农业增产及农民增收的同时,则要重点破解农业现代化的难题。本次农村工作会议,很可能是我国农业由以往重点确保增产增收,转向科学种田、精耕细作的一道分水岭。

  这次农村工作会议发出的“五大信号”中,最为城乡青年一代及城市工商资本看重的信号是,“第六产业”已经呼之欲出。当代前沿经济学把一、二、三产的整合互动称为“第六产业”,主要是把市场产业链、价值链、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领域,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服务业的彼此融通,从而实现农产品产量质量、农民收入和农业附加值的三重提升。“第六产业”的主旨是拉伸和延长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在过程之中形成资本、技术、物流、服务、农研、种田能手互相糅合的“链式化学反应”,使农业由国家的“补贴产业”转变为“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2.0板块中一个新的增长极。

  农业要从传统的第一产业涅槃为“第六产业”,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土地信贷抵押、土地规模化经营等制度创新,成为吸引城市工商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的先决条件。这一系列围绕土地展开的探索性改革,都是为了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经营权流转。总之,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年轻一代并非隔山隔水隔肚皮,我们乐见一批脚踏实地的有志者,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圆自己创业兴业的奋斗梦。

                                       来源:松际农网 2014-12-25

 

致富向导

 

王金燕:推广种植技术帮助农民致富的领头人

参加工作20多年,她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走田头,传农技,不亦乐乎;7年前,她一头扎进生态移民村,将茫茫戈壁沙漠,改造成农民致富的金窝窝。她叫王金燕,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

1984年,王金燕从黑龙江粮食学校毕业回到宁夏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在宁夏生态移民大政策下,固原6个村1.2万人搬迁到良田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王金燕主动提出,到良田镇去帮扶。

移民都习惯了靠天吃饭,想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谈何容易。多年的基层经验告诉王金燕,想让农民接受新事物,必须要让他们得到实惠、尝到甜头。

根据良田镇征沙渠荒漠土地的自然地理条件,2007年,王金燕和同事苏志宏一起在征沙渠润达作业站租赁沙地600亩,投资铺设了滴灌设施,示范种植无籽西瓜。无籽西瓜种植成功,让周边农民纷纷上门请教。初战告捷,王金燕又筹集资金160万元开发荒沙地1500亩,引进种植海南无籽西瓜,当年平均亩产4000公斤以上,亩纯利润达2500元。20079月,王金燕在良田镇6个村注册设立了“银川市金凤区鼎峰蔬菜专业合作社”。

一心想干事业的王金燕,在2008年遭遇一次“滑铁卢”。这一年,她试种的600多亩出口洋葱因为金融危机影响,大部分烂在了仓库里,损失了100多万元。“那段时间,我急出了突发性耳聋。”

有人劝她说:“干吗要跑到那个黄沙漫漫、干旱少水的地方去受苦受累,图啥呢?”“我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不干这个我干啥?为了农民的幸福,我愿意担当一个领路人。”

靠着一股子泼辣劲,王金燕带动金凤区良田镇园林、和顺等6个生态移民村发展设施农业3000多亩。“我们的技术都是王主任手把手教的,现在一亩棚一年能收入1.5万元左右,比过去在山里种田不知道强多少!”移民柳占川说。

“合作社主要还是起试验示范作用,每年赚的钱基本又投到新品种的试验中去了,一年要投入二三十万。”王金燕说,“这么做是想让农民主动掌握新技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帮农民致富的真理。”

为帮助更多的农民掌握科学的种养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成效,王金燕创办了“金凤区良田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培训室3000多平方米、实训日光温棚8个。编写各种技术资料百余份,登台讲授,田间辅导,地头传授。在技术推广中,她田间指导上万次,培养各类种植科技示范户1000余户。

近年来,王金燕先后引进瓜菜新品种46个,筛选出适宜沙地种植的优新特品种18个。她还认证了绿色食品西瓜、番茄各2000亩,注册了良田沙地瓜菜“旺锦妍”品牌,基本形成了生产供应—技术服务—示范培训—产品配送销四位一体的服务格局,真正搭建起了“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的服务平台。她承包指导服务的3000多亩设施温棚共生产瓜菜果1050万公斤,户均收入1.2万元。

“今年新种出来的盆栽蔬果虽然还没有正式卖,但前景非常好。”说到新试验出来的盆栽蔬果,王金燕抑制不住好心情。“目前种植结构单一,下一步将试验间复套种,立体种植,在果类菜中套种叶类菜。”百姓的腰包鼓了,王金燕又开始思考未来。

来源:nmpx.gov.cn 2014-12-15

 

吉林辽源凤阳村:流转“刨金”富了农民活了村

走进秋收后的东丰县黄河镇凤阳村,黑黝黝的土地又恢复了宁静。今年初,凤阳村推进土地流转,将过去村民一家一户如同“补丁”的小田地“化零为整”,让村民们尝到土地流转的甜头,趟出了一条“刨金”生财之道。

“怎么能快发展?怎么能早致富?”这些问题是村干部经常琢磨的事儿。今年60岁的凤阳村党支部书记孙德义找到了答案。回想当初土地流转的过程,身材不高、思维活络的孙德义告诉记者,得知镇里要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入股等方式大力兴办村办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用集中土地开发经营管理提高产出效益的信息后,与庄稼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心里就有了“不安分”的想法:凤阳村一定要带个好头儿,率先搞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农家院里、田间地头、个别探究……去年入冬后,孙德义就常到村组间转悠,跟大伙儿讲政策、谈发展,细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光大大小小的会议就开了20多场。于是,看到发展前景的村民就将地承包给了孙德义。承包土地、购置机械化设备、雇用当地村民……孙德义说干就干,今年4月,他采取租赁或入股的形式流转了土地700亩,成立了“一六八”凤阳家庭农场。仅1个多月的时间,孙德义就投入资金30余万元,将原来2321块“小池子”变成213块“大池子”。平整后的土地不仅面积变宽了,种植面积也增加了,机械化耕作更是派上了大用场。入股农场的村民鲁中辉高兴地说:“每年我家的19亩水田在插秧收割时都要雇上十几个人。现在入股后便由农场管理,我们收的就是纯收入。”在凤阳村,像鲁中辉这样从土地里“解放”出来的村民有很多。他们说,外出务工有什么难题,村、镇都会帮着协调解决。我们中有喜欢守家在地的就在农场干活,年轻力壮的可以跟工程队进城,出国劳务的年收入还能达十几万呢。“村里共有5000亩地,平均年收入也就500多万元。如果土地都流转出去,每户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按一年全家收入5万元来算,全村有320户外出打工就能增加收入1600万元。”孙德义早已为不甘落后的村民们盘算出一本“快富账”。谈到凤阳村的发展,孙德义说,他们正准备申请注册“吉绿源”牌大米,明年还要推广稻田养蟹、养鸭子的经验,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

冬日的阳光凝望着凤阳村安详的大地。孙德义手指着一望无际的300亩稻田说:“你看,这就是刚从村民手中又流转的土地,今秋已平整完一多半了,来年插秧前保证完工。”为流转这些土地,孙义德不仅把农场一年的盈利都搭进去了,还投入了40余万元。凤阳村孙德义的“家庭农场”,既富了农民又活了村。

来源:新农网  2014-12-23 

 

吉林扶余市:串串“金疙瘩”

提起扶余市三井子镇,国内从事花生相关产业的农户、商家,几乎无人不晓。作为全国最大的花生集散地,这个区域面积还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镇却辐射周边近500公里的农民受益,乡亲们从土地里拣起了一串串“金疙瘩”。

日前,记者在三井子镇看到,花生购销部随处可见。副镇长程远会介绍,这里的购销部达428家。

后秋收时节是三井子镇一年当中最繁忙的季节,全年180万吨花生交易量,主要都在这个季节完成。一串串刚刚破土而出的花生,从这里销往上海、南京、长沙等全国各个城市,同时也出口到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花生购销大户柳树春对记者说,“现在全国各地都来买,因此这地方花生不愁卖。”

程远会说,秋收之后打工的人数增加到上万人。

三井子花生集散地以镇区为中心,是一个典型的产地型专业批发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借助于当地丰饶的花生特产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市场开始逐步做大做强。已经做了20年花生购销的柳树春,从原来日收购量不足10吨,发展到现在的上百吨。他说,邻村每天都有来学种花生的,从种小粒花生,到改种中粒、大白沙花生,到秋收算总账,看哪个品种产量高、好卖,就种哪个。

农忙种花生,农闲来打工。从春忙到冬,年年收获丰。从花生种植刨出了真金白银的当地农民,推动着三井子花生市场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扶余市花生种植面积已从当初不到8000公项,发展到现在的6万公顷。花生脱粒、花生壳粉碎做饲料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餐饮业、服务业、运输业也呈现繁荣景象。

来源:新农网 2014-12-22

吉林长春德惠市福来村农民种黄芪年赚百万

“今年,我们种的黄芪收成不错,质量也挺好!”初冬时节,说起刚刚收获的黄芪,德惠市同太乡福来村农民鲍大鹏告诉记者,虽然收黄芪比收玉米推迟了近一个月,但土地产出效益比种玉米高多了。

走进鲍大鹏家的大院,院中堆着大垛小垛的“柴火”,十多名农民正挥舞着钢叉,将一堆堆“柴火”装上一辆卡车。

 “这么多柴火,你说的黄芪在哪儿呢?”“这可不是柴火,它们就是黄芪,很值钱的!”鲍大鹏告诉记者,他凭着对黄芪的了解和以往种植黄芪的经验,今年组织带动周边17家农户种植黄芪32公顷,获得了大丰收。

10月底开始,鲍大鹏就带领种植户收获黄芪,每天都有外地客商前来收购,大小车辆应接不暇。“现在,我们每天都能卖十多吨,照这个势头看,32公顷黄芪能卖200多万元。”

 “这里的黄芪质量好,在市场上很畅销。我们拉回去经过再加工,除一小部分内销外,大部分出口韩国。”从河北省国安市赶来收购黄芪的李先生说。

“这两天,很多种苞米的农户来这儿看黄芪的销售情况,还打听黄芪种植要求,不少人动心了,打算明年跟着我一起种。”鲍大鹏说,明年他准备流转100公顷土地,扩大黄芪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其中。   

来源:新农网  2014-11-2

 

园艺特产

 

农民致富的金钥匙敦化市发展园艺特色产业

本报讯 “今年,我们镇种植食用菌的农户都挣钱了,仅木耳一项,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敦化黄泥河镇的食用菌种植大户张老汉高兴地说。敦化市园艺特产业包括参药、食用菌、果蔬、柞蚕、经济动物、野生采集、苗木花卉等七大产业, 预计今年特产业产值将突破25.1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1.7%

近年来,敦化市特产局认真贯彻实施省政府提出的园艺特产业千亿元创业计划及百万亩棚膜蔬菜、人参、林蛙、食用菌等重点产业振兴工程,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市园艺特产业继续保持健康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绿色食品企业7户,绿色产品7种;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有机企业1户,有机产品4种;无公害农产品企业8户,无公害产品19种。依托生态优势、龙头企业、加工业、种植业优势,建设和发展区域性有机产品原料基地,初步完成了有机稻米生产基地、有机蜂业生产基地、有机食用菌生产基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等特色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建设。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产品异军突起,以特产业产品为代表的旅游商品占据了旅游商品市场的半壁江山。敦化有近百个特产业产品被省州旅游部门列为旅游商品,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

来源:延边广播电视台 2014-12-05

 

小麦玉米生产中推广的几项新技术

近几年,在小麦、玉米生产中陆续推广了一些新技术,如“一防双减”技术、“一喷三防”技术、“一增四改”技术,现介绍如下。

1.玉米“一防双减”技术

“一防双减”技术是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归纳总结并大力推广的一项先进实用新技术。其含义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将杀虫剂和杀菌剂混用,对病虫害进行一次性防治,达到玉米生长后期减少害虫基数和减轻病害危害程度的目的,确保玉米增产增收。玉米后期害虫主要有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叶螨和玉米穗蚜等,玉米后期的病害主要有大(小)斑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青枯病等。

玉米后期是各种病虫害的多发季节,但防治难度较大。控制玉米后期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大喇叭口期是施药的关键时期,667平方米可用杀虫剂50%辛硫磷乳油20毫升,或1.8%的阿维菌素乳油10毫升,或5%甲维盐乳油10毫升等。杀菌剂用7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或50%三唑酮乳油50克等进行防治。

2.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根据不同小麦产区受各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差别提法不同,重点区别在于喷药时期和防治对象的不同。一种说法: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确保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另一种说法:小麦“…喷三防”是在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雾,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的效果,增加粒重,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条(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穗蚜混发时期,兼有干热风,可选用杀蚜虫的药剂加防治病害的药剂加抗干热风的增产剂,即每667平方米(1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加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 30,50%三唑酮乳油50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加磷酸二氢钾100,对水30千克进行全田均匀喷雾。

3.夏玉米“一增四改”技术

夏玉米“一增四改”技术的核心是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作业为机械化作业。配套技术包括适当晚收、种子包衣、秸秆还田、病虫草无公害综合防治、灾情应对等技术。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一增四改”技术核心中的核心。确定合理的密度要综合考虑栽培条件:首先要考虑品种的耐密性,要和品种特性相配套,其次是要和产量指标相适应,与生产条件、栽培水平相配套。一般大田的密度紧凑型品种为每667平方米4200-4800株。

改种耐密型品种是落实“一增四改”技术的基础,目前种植面积较大或推广前景较好的品种主要有:郑单958、浚单20、聊玉20、莘州158、登海

605、农华101、鲁单818等品种。

改套种为直播是落实“一增四改”技术的有效手段。主要技术措施:①及时播种。最佳播种时间山东省为65日~l5日。⑦足墒播种。播种墒情指标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可视降水情况借墒或播后及时浇水。③适量播种。单粒播种用种量一般在667平方米1.52千克,根据品种特性酌情增减。④行距与播深。一般大田等行距为60厘米左右。采用大小行时,大行距为70- 80厘米、小行距为30- 40厘米,播种深度为3-5厘米。

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是落实“-一增四改”技术的物质保障。根据产量指标和地力基础确定施肥量,按每生产100千克子粒施用纯氮2.5-3千克,五氧化二磷1.5千克,氧化钾3千克计算需肥量。在肥料运筹上,有机肥、磷肥、钾肥、微肥在玉米拔节前施完。氮肥分期施用,巧施种肥、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施花粒肥。

改人工作业为机械化作业,适应“一增四改”技术的需求。降低小麦留茬高度,为玉米机播提供条件。提高机械作业质量,摘穗干净,秸秆粉碎长度小于5厘米。农机农艺相互配合,努力探索机械中耕、施肥、喷药等新的农艺方法。

最后要注意适期晚收。              

 来源:新农网  2014-11-27

 

汪清县朝阳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申报国家级示范社

根据《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申报工作的通知》(吉农经字[2014]116号)文件精神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和水平,经省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门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展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申报工作。

汪清县各相关部门在5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汪清县朝阳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脱颖而出,做为汪清县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

汪清县朝阳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汪清县朝阳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09923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合作社现有社员102户,全体社员共出资110万元。合作社以“谋求全体社员共同致富”为宗旨,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股金及提取的公积金和公益金三项按一定比例进行返还。合作社规范化的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达到了促进所有社员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目的,成员收入平均比当地农户增收80%以上。

合作社人参标准化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已达到500亩,留存人参基地300亩,年产鲜参200余吨。2013年销售鲜参88吨,销售收入429.86万元,利润63.92万元,直接带动农民99户,辐射带动农户200户,新增就业人员36人。拥有驰名商标“中华参”。合作社的良好发展为县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来源:汪清县农业局农村经济管理总站 2014-10-27

 

“黑蒜”制品项目打造山东莱芜农业经济新增长点

“一头蒜由白变黑,短短几年时间,改变了莱芜市种植大蒜只卖‘原字号’的历史。过去大蒜按吨卖,现在大蒜按头卖,一头卖到近20元,每吨的价格高达810万元。”924,莱芜市农业局局长陶务瑞在裕源食品有限公司调研时告诉记者,黑蒜制品项目是以农业大项目实施为引领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产品增值的最好例证。

近年来,莱芜市努力增强特色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加工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黑蒜制品项目在莱芜市落户5年来,项目在能耗、产量、品质较原黑蒜都有很大改进,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据悉,“黑蒜”是由大蒜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它在保留生大蒜原有成分的基础上,又把大蒜本身的蛋白质转化成为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是一种纯天然健康保健食品。

市农业局产业办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近几年大蒜产业的充分发展,其发展空间和增值能力已经十分有限,尤其是大蒜市场价不景气的年份,莱芜市广大蒜农往往增产不增收,严重制约着大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不同了,黑蒜产业项目有效地延伸产业链条,大大增加大蒜产品的附加值,产品深受国内外客户青睐。

同时莱芜市正致力于依靠科学技术,加紧开发大蒜高端产品,促进大蒜产业的华丽转身。并积极与科研院校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关系,成立“黑蒜制品研发中心”,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过程无任何添加剂,真正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

近日,记者在莱芜裕源食品有限公司看到,投资建设的1万平方米深加工车间主体工程已完成,两条深加工生产线正在安装。公司一位负责人说,公司从原料种植、贮藏、加工一直重视产品质量体系建设,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仅2013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亿多元,出口创汇1300多万美元。“发展黑蒜产业项目,由大蒜农业向大蒜工业转变,发挥大蒜加工企业‘蓄水池’的作用,从而让蒜农有一个稳定的收入,走出一条以大蒜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保障蒜农利益的新型之路。”陶局长说,下一步围绕黑蒜制品大项目这个平台,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扩大市场增值空间,大力开发黑蒜酱、黑蒜酒等新产品,把黑蒜产业打造成莱芜市农业经济新增长点。

来源:新农网  2014-11-13

 

 

 

 

 

 

-----------------------------------------------------------------

编辑:聂凤伟  金秀颖            地址:延吉市文化东街399

网址:http://www.yblib.com.cn  邮箱:ybtsgzxb@163.com  电话:0433-2765726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
建议使用1600*900像素、IE9.0以上浏览器
版权所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书馆 Yan Bian library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文化东街399号
吉ICP备07003547号-1 吉公网安备 22240102000015号
办公时间: 夏季 8:30-17:00 , 冬季 8: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