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营企业舆情-求解中国水问题
 
求解中国水问题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4-07-21 点击:

     作为创业板龙头企业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碧水源,300070)的董事长,文剑平的人生经历了两次重大选择,一次是放弃国家部委的公务员身份赴海外读书,另一次则是学成后归国创业。

现年52岁的他,已离开家乡湖南30多年,依然乡音难改。采访中,他用带浓郁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对记者说,自己之所以如此"爱折腾",目标很简单,就是"想做点事情"

碧水源创立于2001年,2005年碧水源在污水处理技术上取得突破,随后在2009年又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创新,这两个点的突围使碧水源走上了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

但文剑平坦言,在污水处理这一主要由政府和国有企业主导的领域,碧水源的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公司仍在等待着国家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政策。

水危机解决方案

谈起中国的水污染,文剑平表示他非常痛心,"现在,滇池已经死掉了,太湖和巢湖也奄奄一息。"

早在1992年,文剑平在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司生态环境处担任副处长时就发现,由于工业水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较低,中国万元GDP用水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虽然当时中国的水危机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我还是看到了中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巨大需求。"文剑平说。

这一发现促使文剑平出国留学时选择了水资源管理的专业,并在创建碧水源后,利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MBR)探索污水资源化和饮水安全的路径。

22年来,中国水污染状况不断恶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学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曾公开表示,中国目前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是46%,达标地区都位于高原没有人活动的地方,只要有人活动的水功能区清一色不达标。

文剑平发现,水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远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宽松,进而产生企业"达标"排放的污水,却使整体水环境不断恶化。

中国水质分为五类,其中Ⅰ、Ⅱ、Ⅲ类水适用于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地;IV类水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V类水适用于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用水;超过V类通称为劣V类,此类水体已无使用功能。

根据2002年中国首个《城镇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现行污水处理厂如果按一级A类标准排放,COD(化学需氧量)允许排放浓度最高为50毫克/升,而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水COD标准限值为30毫克/升。

这就意味着,中国污水处理厂按照一级A类排放标准处理排放的水相当于劣V类水,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无法再循环利用,同时排入周边水体后,还进一步加剧了水污染的状况,造成了各大城市区域内水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

现实中,滇池的治理就是一个例子,其治污工程已经延续了近30年,但目前仍为劣V类水质,即便花费巨资进行全方位的治污仍收效甚微,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污水处理厂仍不断向滇池排放劣V类污水。

文剑平提出了一个水危机解决方案,即利用污水处理技术,使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提升到IV类水标准,逐步改善大中城市周围地表水的恶性循环现状。

这一方案这不仅需要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还需要改变人们对污水处理厂的传统观念,即让污水处理厂承担起治理城镇水污染、循环利用水资源的责任,变身为再生水厂。

碧水源依据这一思路,于2006年在北京建成了密云再生水厂,这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MBR工程。随后,文剑平的解决方案在全国不断得到推广。目前碧水源的再生水厂已经遍布云南、内蒙、山东、吉林、贵州等地。

PPP模式

作为一家以市政污水处理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企业,文剑平最头痛的是如何进入被各地方国有企业完全垄断的市场。

目前中国的污水处理厂,作为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接受地方政府的管理,并在地方国有企业手中运行,其中最致命的一点是缺乏必要的竞争和监督。

碧水源在起初创立的8年中,一直维持着比较小的规模,即便在技术上拥有170项专利,但一直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

2009年文剑平提出了PPP经营模式。

PPP模式即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指"公共私营合作制",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这种模式在西方早已有之。1992年英国最早应用PPP模式,英国75%的政府管理者认为PPP模式下的工程达到和超过价格与质量关系的要求,并可节省17%的资金。这种模式下80%的工程项目按规定工期完成,而常规招标项目按期完成的只有30%

文剑平觉得这个PPP正好符合碧水源未来发展的方向,随即开始普遍接触一些城市的政府官员和污水处理厂,向他们宣传这种模式。

2011年碧水源与云南省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云南水务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云南水务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碧水源首个成功建立的PPP模式,随后2年中,这一模式使碧水源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0多家公私合营公司。

2014年两会上,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热点,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强调,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文剑平多年前提出的PPP模式似乎正契合当前改革趋势。

但他坦言,目前碧水源最大的困惑是,这种PPP模式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国家没有法律或规章规范这一块,我们只能一家一家去谈,人家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主要取决于当地政府领导的决策。"文剑平说。

碧水源成立的PPP模式公司,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的城市。

文剑平表示,当下对于公私合营,东部发达城市并不积极。主要由于东部发达地区资金雄厚,当地的国有企业不缺钱,1块钱能做到的事情,拿出5块钱来做也行。而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资金,而且环境的压力也更加紧迫,所以更愿意和他这样的既有技术又有资金的民营企业合作。

除此之外,文剑平认为影响PPP模式成败的关键还在于参股比例,目前碧水源在这些公司中的参股比例均在40%-49%之间。

"这可以保证碧水源有权力指派总经理。"文剑平说,这样碧水源就可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并将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带入企业。

当然,其中也会碰到很多障碍,比如,有些地方的政府或国资委会直接干预公私合营后的经营。

文剑平坦言,遇到这种情况,碧水源派出的总经理只能让步妥协,但从长期看,碧水源仍坚持依据董事会的决策来经营。

"我们也有失败的例子,参股比例非常小,不到40%,这样就完全不能参与决策和经营,最终的投资也打了水漂。"文剑平说。

他表示,国家要搞混合所有制,需要建立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通过法律或规章将其固定下来,二是明确公私合营的参股比例。

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文剑平充满信心,他希望碧水源可以成为此项改革的推动者和利益分享者。

                来源:财经国家新闻网2014-04-15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
建议使用1600*900像素、IE9.0以上浏览器
版权所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书馆 Yan Bian library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文化东街399号
吉ICP备07003547号-1 吉公网安备 22240102000015号
办公时间: 夏季 8:30-17:00 , 冬季 8: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