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策信息-东北振兴十年记:多要政策少要钱 (1)
 
东北振兴十年记:多要政策少要钱 (1)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3-07-30 点击:

 《中国经济周刊(微博)》 记者
  刘永刚 宋雪莲 赵明月 见习记者 贾雪 谢玮 实习生 舒佳乐 | 北京、黑龙江、辽宁、吉林报道
  1949年秋,东北三省迎来了激情燃烧的新岁月。
  作为抗美援朝的大后方,东北的发动机从未停歇。“一五”时期,由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50多个落户东北三省,承载着中国“大工业”梦想的哈电集团、一重、一汽、沈飞、东重,坚实地走进了东北人的生活。
  东北人自豪:他们创造了东北工业的繁荣,也成就了东北农业的辉煌。
  然而转眼间,一个灿烂的时代过去,曾经立在潮头的东北三省落后了。1978年以来的20多年间,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份额一路下跌,工业在全国的排序不断后移。
  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矛盾显现,大批职工下岗失业。体制性的矛盾,再加上思想的保守,使得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引起多方关注的“东北现象”。
  “东北振兴的工作一直牵挂着中央领导的心。”国务院原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面对这种落后的局面,一场酝酿已久的变革再次将东北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启动实施。随后,东北地区各省市振兴规划相继出台。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东北三省,踌躇满志,开始了一次新的跨越。
  此后的十年,吉林、辽宁、黑龙江和2006年被纳入的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即蒙东地区)共同打造东北经济圈,顺势而为,促进区域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
  十年来,“工业老兵”辽宁浴火重生,“共和国的装备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衰落、阵痛之后,令全世界的竞争对手们刮目相看,但它们的创新并不能短期奏效,利润水平低、缺乏国产品牌,各个层面的创新与调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十年来,工业农业一肩挑的吉林,创造了国企改制的“吉林模式”和“吉林速度”,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让吉林闯进了国际的视野,但如何破解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矛盾,如何扶持民营经济,城市发展如何打破资源消耗模式将是吉林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年来,为祖国输出了大量的原油、原木、原粮、原煤的黑龙江,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各方面水平均有提高,企业与地方合作,为城市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黑龙江传统优势产业比重大,企业竞争力下降,精深加工水平和比重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蒙东地区纳入东北振兴规划五年来,在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建设、开放合作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该地区基础较为薄弱,目前加快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问题。
  有评论认为,东北振兴,不仅仅是老工业基地的新生,更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振兴东北一词的内涵,在经过十年的积淀和发展之后,在如今新的经济形势下显得格外厚重。
  2013年,时逢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十周年,“东北”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7月8日,国务院作出决定,对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作出调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担任小组组长,组内成员也大多由各部委领导组成。
  7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 《关于印发2012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对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2013年工作作出部署。在本次《通知》中,针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发展和转型格外重视,发改委表示将全面推动老工业城市及老工业区调整改造。
  《中国经济周刊》从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了解到,振兴东北计划将出新政策,目前东北各省区已经达成环保、交通、农业、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协议。

源地址:赛迪网 2013-07-30 11:06 作者: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
建议使用1600*900像素、IE9.0以上浏览器
版权所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书馆 Yan Bian library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文化东街399号
吉ICP备07003547号-1 吉公网安备 22240102000015号
办公时间: 夏季 8:30-17:00 , 冬季 8:30-16:30